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零部件廠商導入清潔度檢測設備,由于操作人員普遍缺乏規范操作的培訓或對清潔度實驗比較陌生,通常的做法是按照上游廠商提供的操作規范來執行。如果上游廠商也缺乏相應的規范或作業指導,實驗如何開展則比較困惑。
其實在ISO16232和VDA19標準中有一個實驗項目---衰減實驗(遞減實驗),該實驗提供了可操作性強的流程來確定顆粒萃取方法是否合適。簡單描述如下:
1. 選擇一組萃取參數,針對同一個零部件依次進行六次萃取,記錄每次的清潔度數據。
2. 在某一次數據與之前數據總和的比值低于10%,則證明萃取參數是合理的。
3. 六次實驗結束,數據依然無法滿足比值10%要求,則需要變更萃取參數,重復實驗。
以某零部件為例簡單介紹衰減實驗流程:
零部件
萃取設備
序號
|
實驗次數
|
#1
|
#2
|
#3
|
#4
|
#5
|
#6
|
1
|
清潔度數據(mg)
|
23.3
|
8.2
|
5.2
|
2.6
|
-
|
-
|
2
|
數據累加值(mg)
|
23.3
|
31.5
|
36.7
|
39.3
|
-
|
-
|
3
|
比例 (%)
|
100%
|
26%
|
14%
|
6%
|
-
|
-
|
實驗數據
以某零部件采用重量分析法為例(數據如上圖),每次采用1L清洗劑進行對同一零部件進行沖洗,可以看到在進行第四次萃取時數據滿足衰減標準≤10%原則,說明該零部件需要用1L*4=4L清洗劑來進行殘留顆粒萃取是合理的。同樣的方式也適用于顆粒計數分級。
注:實物圖片均由維埃迪拍攝